肠癌,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,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。即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,病情仍可能出现恶化。了解肠癌患者病情恶化的征兆,无论是对患者自身,还是患者家属而言,都至关重要。
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及时察觉异常,还能让医生快速调整治疗方案,从而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。更为关键的是,知晓预防病情恶化的措施,能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一、消化系统症状加重
排便习惯显著改变:原本排便规律的患者,开始出现腹泻或便秘,二者还可能交替出现。腹泻时,一天内排便次数可达数次甚至十几次,粪便可能不成形,或带有黏液、脓血;便秘时,排便困难,大便干结,数天甚至一周才排便一次。这是因为肿瘤进一步生长,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泄功能。预防时,患者应保持适量运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等,促进肠道蠕动,还可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温水,润滑肠道。
腹痛加剧: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持续性隐痛或胀痛,且疼痛程度不断加重,发作频率也越来越高。有些患者会出现绞痛,疼痛难以忍受,这可能是肿瘤导致肠道梗阻,使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,引起肠道强烈收缩所致。肠道梗阻还可能引发腹胀,患者腹部膨隆,叩诊呈鼓音。若出现腹痛,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腹部按摩,以肚脐为中心,顺时针轻柔打圈,缓解肠道痉挛。
便血情况恶化:便血是肠癌常见症状之一,病情恶化时,便血的颜色会变得更暗,量也会增多。有时,血液会与粪便充分混合,呈现出暗红色或黑色柏油样便。这表明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更为严重,或肿瘤已经侵犯到肠道较深层的血管。日常要严格避免食用辛辣、粗糙食物,防止划伤肠道,加重便血。
二、全身症状明显
消瘦和乏力:癌细胞大量增殖,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营养物质。患者即便食欲正常,体重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。同时,由于身体能量供应不足,患者会感到极度乏力,日常活动如爬楼梯、散步等都变得十分困难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,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,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等营养,必要时可补充营养制剂。
贫血:长期的便血以及肿瘤消耗,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。患者面色苍白,嘴唇、眼睑内侧等部位颜色变淡,还会伴有头晕、耳鸣、心慌等症状。贫血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身体抵抗力,增加感染的风险,使病情更加复杂。可多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,如红枣、菠菜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。
发热: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,体温一般在 37.5℃ - 38℃之间,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高热。发热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,释放致热物质引起的,也可能是因为肠道梗阻导致细菌感染,引发炎症反应所致。发热期间,患者要注意休息,及时补充水分,必要时采取物理降温。
三、转移相关症状
肝转移:肝脏是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。当发生肝转移时,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,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。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随着病情进展,患者会出现黄疸,皮肤和巩膜发黄,尿液颜色加深,如同浓茶色。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肝脏超声、CT 等检查,以便早发现转移迹象,及时治疗。
肺转移:肠癌转移到肺部后,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、咳痰、咯血等症状。咳嗽可能是刺激性干咳,也可能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。当肿瘤侵犯肺部血管时,会出现咯血,血量多少不一。严重时,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,活动后加重,这是因为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。患者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,如缩唇呼吸、腹式呼吸,增强肺部功能。
骨转移:骨转移常发生在脊椎、骨盆、肋骨等部位。患者会感到转移部位持续性疼痛,夜间疼痛往往更为明显,严重影响睡眠质量。随着病情恶化,骨骼的破坏加剧,可能会导致病理性骨折,轻微的外力作用,如翻身、咳嗽等,都可能引发骨折。日常活动要注意安全,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,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具,防止骨折。
肠癌患者病情恶化的征兆涉及多个方面。患者和家属要保持警惕,密切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。一旦发现上述异常情况,应及时就医,进行全面检查。与此同时,积极落实各项预防病情恶化的措施,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,尽可能控制病情发展,延长患者生命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