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肝癌的病程演进中,肝腹水作为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,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。
现代医学在治疗肝腹水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,而中医凭借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,从整体观念出发,通过辨证论治,在改善症状、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发挥出重要价值。
一、中医对肝癌肝腹水的认识
中医典籍中虽无 “肝癌”“肝腹水” 的精准表述,但根据其临床症状,多将其归属于 “积聚”“臌胀” 等范畴。中医认为,肝癌的发生多因正气亏虚,脏腑功能失调,复感外邪,或情志不畅,饮食不节,导致气滞、血瘀、痰凝、湿热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,蕴结于肝,日久形成癌肿。而肝腹水的出现,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受损,水液代谢失常所致。肝主疏泄,若肝气郁结,疏泄失常,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;脾失健运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内停;肾主水,肾阳不足则不能温化水液,水湿泛溢,最终停聚于腹腔,形成腹水。
二、中医特色内治法
辨证用药: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。对于气滞湿阻型,常见腹胀按之不坚,胁下胀满或疼痛,饮食减少,治疗以疏肝理气、健脾利湿为主,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。水湿困脾型患者,腹部胀满如鼓,按之如囊裹水,肢体困重,此时以温中健脾、行气利水为治法,实脾饮为常用方剂。若为湿热蕴结型,腹大坚满,脘腹撑急,烦热口苦,治疗则侧重清热利湿、攻下逐水,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较为合适。
扶正固本:肝癌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伤,中医注重扶正固本,以提高机体免疫力,对抗癌邪。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等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,可增强脾胃功能,促进水谷运化,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;女贞子、墨旱莲、枸杞子等能够滋养肝肾,调节机体阴阳平衡。在驱邪的同时不忘扶正,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。
三、外治疗法辅助增效
中药敷脐:肚脐,中医称为神阙穴,此处皮肤薄,药物易于渗透吸收。将甘遂、大戟、芫花等利水药物研成细末,用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,敷于脐部,通过经络传导,激发经气,促进腹水的吸收与排泄。这种方法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,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内服药物的患者。
穴位贴敷:选取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水分等穴位,将具有温阳利水、健脾化湿作用的中药制成贴剂,贴敷于穴位上。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处,药物通过穴位刺激,可疏通经络,调节脏腑功能,增强水液代谢。
四、中医饮食与运动调理
饮食指导:中医强调饮食与疾病的相关性,肝癌肝腹水患者的饮食宜清淡、易消化,同时要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调整。对于脾虚湿盛者,可多食用薏苡仁、芡实、白扁豆等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;而湿热内盛者,宜选择绿豆、赤小豆、冬瓜等清热利水的食物。此外,要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。
运动锻炼: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体质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,动作缓慢、柔和,能调节呼吸,锻炼身心。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,坚持锻炼,以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的目的。
五、中医情志调摄助力康复
肝癌患者由于病情的折磨和对预后的担忧,往往存在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中医认为,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,加重病情。因此,中医注重情志调摄,通过谈心、疏导等方式,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此外,听音乐、欣赏书画等方式也能调节患者的情志,使心情愉悦,促进身心健康。
中医从内治法、外治疗法、饮食运动调理和情志调摄等多方面对肝癌肝腹水进行综合调治,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在临床实践中,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,为肝癌肝腹水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