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,作为肝脏健康的严重威胁,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挑战。
每年3月18日为全国爱肝日,为我们敲响了预防肝癌的警钟。了解肝癌成因并积极预防,是远离肝癌的关键。

肝癌发生并非一朝一夕,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病毒性肝炎:乙肝和丙肝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。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,若免疫系统未能及时清除病毒,易发展为慢性乙肝,长期炎症刺激使肝细胞反复受损、修复,这一过程中细胞基因易突变,增加患癌风险。丙肝病毒感染后,约 70%-85% 的患者会慢性感染,严重损害肝脏,为肝癌发生埋下隐患。
长期大量饮酒: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乙醛等有害物质,直接毒害肝细胞,导致肝细胞变性、坏死。长期酗酒还会扰乱肝脏脂肪代谢功能,引发酒精性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,若病情持续进展,可能发展为肝硬化,进而恶变为肝癌。
黄曲霉毒素:常存在于发霉食物中,如霉变的花生、玉米、大米等。它致癌性极强,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,可诱导肝细胞基因突变,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和结构,大大增加患肝癌可能性。

预防肝癌,需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,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。
积极治疗肝炎:乙肝和丙肝患者应积极遵医嘱抗病毒治疗。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,减轻肝脏炎症,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风险。患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、乙肝病毒 DNA 定量、丙肝病毒 RNA 定量以及肝脏超声等检查,密切监测病情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例如,乙肝患者可能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,务必严格按疗程用药,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,确保治疗效果。
远离酒精:酒精是肝脏 “大敌”,预防肝癌必须严格限酒。已患肝脏疾病者应坚决戒酒;健康人群也应适量饮酒,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两个标准饮酒单位(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约 14 克纯酒精),女性更少。长期大量饮酒会让肝脏不堪重负,损伤肝细胞,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,增加肝癌发病几率。所以,为了肝脏健康,一定要克制饮酒欲望,杜绝酗酒行为。
警惕黄曲霉毒素:日常生活中,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发霉变质食物。购买食品时,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好,有无异味、发霉迹象;储存食物时,保持干燥通风,防止食物受潮发霉。一旦发现食物发霉,应果断丢弃,切勿因不舍得而继续食用。比如,家中储存的花生、玉米等粮食,若发现部分颗粒发霉,应妥善处理整袋粮食,避免摄入黄曲霉毒素。厨房的筷子、菜板等厨具也要定期更换、清洗消毒,防止霉菌滋生。
保持健康生活方式: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对肝脏健康及预防肝癌至关重要。饮食上,均衡搭配各类食物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脂肪在肠道内的吸收,减轻肝脏负担。同时,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,如瘦肉、鱼类、豆类、蛋类、奶类等,为肝脏修复和再生提供必需营养。减少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食物摄入,如油炸食品、动物内脏、甜品等,避免过度肥胖,降低脂肪肝发生风险。运动方面,坚持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也可结合适量力量训练,如举重、俯卧撑、仰卧起坐等。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,加速脂肪燃烧,增强机体免疫力,提升肝脏抗病能力。此外,养成规律作息习惯,保证充足睡眠,每晚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,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,维持正常生理功能。
定期体检筛查: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肝癌的重要手段。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、长期饮酒者、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,更要提高警惕,定期进行相关检查。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,包括肝功能检查、血清甲胎蛋白(AFP)检测、肝脏超声检查等。血清 AFP 是当前诊断原发性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,若血清 AFP≥400μg/L,排除妊娠、慢性或活动性肝病、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,高度提示原发性肝癌。肝脏超声检查能发现肝脏形态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,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病灶。通过定期体检筛查,能及时察觉肝脏异常变化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,大大提高肝癌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。
肝癌虽可怕,但通过了解其成因,积极采取预防措施,我们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,将预防肝癌融入日常生活,为肝脏健康保驾护航,享受健康生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