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,发病率上升且趋于年轻化,男性也有患病可能。了解其症状、高危人群及成因,对早诊早治意义重大。
约 90% 患者首发症状。肿块多硬、边界不清、表面不光滑、活动度差,常无痛,多在乳房外上象限,单发或多发。若自查摸到此类肿块,需警惕。
肿瘤侵犯 Cooper 韧带,出现 “酒窝征”;堵塞皮下淋巴管,皮肤呈 “橘皮样”;还有炎性乳腺癌,表现为乳房皮肤红肿、增厚等。
非哺乳期乳头溢液,尤其是血性,要重视。乳腺癌引发的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,也可能由其他乳腺疾病导致,需就医鉴别。
乳头回缩、凹陷,严重时完全缩入乳晕后;乳晕区出现湿疹样改变,久治不愈,可能是乳头湿疹样癌(Paget 病)。
乳腺癌易转移至腋窝淋巴结,初期可摸到散在、质硬、无痛、可推动的淋巴结,后期会增大、融合、粘连。若排除炎症,应考虑乳腺癌转移。
5%-10% 乳腺癌与遗传有关。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乳腺癌,尤其是绝经前发病或双侧患病,亲属风险大增。携带 BRCA1 和 BRCA2 等基因突变的女性,患癌风险高达 40%-80%。
患有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、乳腺小叶原位癌、乳腺纤维瘤等,患癌风险上升。重度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变几率高,有乳腺疾病史者需定期检查。
月经初潮早(<12 岁)、绝经晚(>55 岁),乳腺受雌激素作用时间长,风险高。未生育、首胎生育年龄>35 岁或产后未哺乳,也会增加发病风险,母乳喂养有保护作用。
肥胖,特别是绝经后肥胖,脂肪转化雌激素,刺激乳腺细胞。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、缺乏运动,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,提升患癌风险,如每日饮酒超 1 杯,风险高 10%-15%。
为延缓衰老、改善更年期症状,长期服用含雌激素保健品或药物,打破内分泌平衡,促使乳腺细胞异常增殖,增加发病风险。
雌激素、孕激素推动乳腺癌发展,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致乳腺细胞基因突变。泌乳素也可能协同雌激素作用。
农药、塑料添加剂等含环境雌激素,干扰内分泌,影响乳腺细胞。胸部多次接受 X 线照射等电离辐射,损伤乳腺细胞 DNA,引发癌变。
长期精神压力大、焦虑、抑郁,致神经内分泌失调,激素失衡、免疫力降低,利于癌细胞生长,如职场高压女性风险相对较高。
了解乳腺癌症状、高危因素,可早发现、早预防。女性应定期自查,40 岁以上每年乳腺钼靶检查,高危人群提前并增加检查频率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、心态良好,降低发病风险。守护乳房健康,远离乳腺癌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