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众多癌症类型中,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,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。了解结直肠癌的常见症状、高危人群以及形成危险因素,对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
排便习惯改变:这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。患者可能出现腹泻、便秘,或者两者交替出现。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变得紊乱,排便次数也可能增多或减少。例如,有些人可能突然从每天一次排便变为每天三四次,且粪便不成形;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排便困难,数天不解大便。
大便性状改变:正常的大便通常是成形的,颜色为黄色或黄褐色。但结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可能会变细,或者出现凹槽,这是因为肿瘤占据了肠道空间,挤压粪便所致。此外,大便的颜色也可能发生变化,如出现黑色、暗红色或带有鲜血,这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的。
腹痛腹胀:结直肠癌患者常常会感到腹部隐痛、胀痛或绞痛,疼痛程度不一。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,有时疼痛会伴有腹部坠胀感,尤其是在排便前更为明显。随着肿瘤的生长,肠道可能会出现不完全梗阻,导致腹胀加剧,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贫血与消瘦:由于肿瘤长期慢性出血,患者会逐渐出现贫血症状,表现为面色苍白、头晕、乏力等。同时,肿瘤消耗身体的营养物质,加上患者食欲减退,会导致体重明显下降,身体逐渐消瘦。有些患者在短时间内体重可下降数公斤甚至更多。
家族遗传人群: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结直肠癌,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这是因为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会遗传给后代,如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、APC 基因突变等。据统计,大约 20% 的结直肠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史。
肠道疾病患者:患有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、结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人群,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。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炎症、损伤和修复,容易引发细胞癌变。尤其是结肠息肉,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大,如果不及时切除,随着时间推移,很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。
不良生活习惯者:长期高油高脂、低膳食纤维饮食的人群,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饮食者。高油高脂食物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,刺激肠道黏膜;而低膳食纤维饮食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,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,从而增加癌变风险。此外,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、缺乏运动、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,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。
年龄较大者: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,多数患者年龄在 50 岁以上。随着年龄的增加,人体肠道细胞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,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,从而更容易引发结直肠癌。
饮食因素: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油高脂、低膳食纤维饮食外,长期食用腌制、熏烤、加工肉类等食物,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。这些食物中含有亚硝胺、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,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,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,引发细胞癌变。
肠道微生物失衡: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,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。当肠道微生物失衡时,一些有害菌大量繁殖,会产生毒素,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,导致炎症反应,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。例如,具核梭杆菌等有害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。
环境因素: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与结直肠癌的形成有关。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、水源中,或者接触化学物质、放射性物质等,都可能对肠道细胞造成损伤,引发基因突变,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。此外,长期精神压力过大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,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,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创造条件。
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,容易被忽视,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。对于高危人群,更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,以便早期发现病变,及时治疗。同时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,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。只有提高对结直肠癌的认识,积极做好预防工作,才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,守护我们的肠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