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五、死亡率第三的恶性肿瘤,在中国更因肝炎病毒高发而成为 “癌中之王”。其早期症状不明显,70% 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,因此被称为 “沉默的杀手”。
疼痛预警: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钝痛(占 60% 以上),可能放射至右肩。
消化异常:腹胀、食欲减退、恶心呕吐(癌肿压迫消化道或肝功能受损)。
黄疸信号:皮肤巩膜黄染、尿液深黄(胆道梗阻或肝细胞受损)。
全身表现:不明原因消瘦(1 个月内体重下降 5% 以上)、乏力、发热(38℃左右)。
特殊体征:肝掌(大鱼际红斑)、蜘蛛痣(皮肤小动脉扩张)、腹壁静脉曲张。
慢性肝病患者:乙肝 / 丙肝病毒携带者(肝癌风险较常人高 100 倍)、肝硬化患者(5 年癌变率约 15%)。
长期酗酒者:每日摄入酒精≥80g(约 6 两白酒)持续 10 年,酒精性肝硬化风险剧增。
代谢综合征人群:肥胖(BMI≥30)、糖尿病(胰岛素抵抗促进肿瘤生长)。
黄曲霉毒素暴露者:长期食用霉变花生、玉米(AFB1 毒素摄入量每增加 100ng/kg,肝癌风险升高 4.7 倍)。
家族遗传史:一级亲属患肝癌,后代风险增加 3-5 倍(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及共同生活环境有关)。
特殊职业暴露:长期接触氯乙烯、亚硝胺类化工原料者。

病毒感染:HBV/HCV 持续感染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 - 再生 - 癌变(占我国肝癌病因的 80%)。
酒精肝损伤: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直接破坏 DNA,同时促进肝炎病毒复制。
非酒精性脂肪肝:内脏脂肪堆积引发慢性炎症,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形成纤维化。
饮食毒素:黄曲霉毒素 B1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、烧烤产生的多环芳烃。
饮用水污染:蓝绿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(我国南方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相关因素)。
药物滥用:长期服用雄激素类药物、抗结核药(异烟肼)等可能增加肝毒性。
疫苗接种:新生儿及高危人群全程接种乙肝疫苗(保护率超 95%)。
抗病毒治疗:慢性肝炎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肝癌风险降低 50%-70%。
健康饮食:减少霉变食物,增加十字花科蔬菜(西兰花、卷心菜含萝卜硫素)。
控酒限脂:男性每日酒精≤25g,女性≤15g;定期监测血脂、血糖。
定期筛查: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测 AFP(甲胎蛋白)和腹部超声。
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(检测循环肿瘤 DNA)显著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,结合传统影像学检查,可实现肿瘤直径<1cm 的精准诊断。手术切除联合肝移植仍是根治性治疗手段,5 年生存率可达 70% 以上。
结 语
肝癌虽凶险,但可防可控。远离致癌因素、重视健康筛查、保持肝脏健康,是守护生命的重要防线。记住:肝脏没有痛觉神经,但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 —— 及时就医,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