酥脆的烧饼、香嫩的鸡翅、松软的吐司、诱人的烤红薯、滋滋冒油的烤肉、金黄的炸鸡、可口的炸薯条、美味的熏鱼、地道的挂炉烤鸭……
这些都是备受人们青睐的美食,然而,你或许不知道,在这些美食之中,可能潜藏着 “致癌隐患”。

不少人认为生食容易引发肠胃不适,所以觉得将食物用高温彻底煮熟就能确保安全无忧。但实际上,烹饪时若加热温度过高,不但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,还可能催生致癌物质。
杂环胺:它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特性,在动物实验中已被明确证实具有致癌性,与肝脏、血管、胃肠道、乳腺、淋巴组织、皮肤、口腔等部位的肿瘤发生密切相关。当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比如鱼肉、鸡肉、猪肉以及碎牛肉等,在超过 200℃的高温下加热不超过五分钟,就极有可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杂环胺。而且,若将加热温度从 200℃进一步提升至 300℃,杂环胺的生成量会大幅增加五倍之多。不仅如此,烹饪时的温度越高、持续时间越长,食物中的水分蒸发得越厉害,产生的杂环胺含量也就越高。
苯并芘:这是一种 1 类致癌物,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作用。研究表明,它可引发肺癌、胃癌、膀胱癌、消化道癌等多种癌症。当油温过高,尤其是超过 300℃时,必然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,其中危害最大的当属苯并芘。一旦食物被烤焦或炭化,苯并芘的生成量会显著上升,是普通食物含量的 10 至 20 倍;而当烟熏温度达到 400℃至 1000℃时,苯并芘的含量更是会急剧增加。

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哪些情况算是 “高温加热” 呢?又有哪些烹饪方式更容易产生苯并芘呢?
高温油炸食物:当油温超过 270℃时,所产生的油烟中就会出现苯并芘。通常来说,炸、煎、爆炒等烹饪方式很容易使油温达到高温水平,如果一锅植物油反复煎炸使用、油炸过度或者烹饪葱爆肉时,就很容易达到产生苯并芘的油温条件。
熏制和明火烘烤食物:使用明火熏烤食物时,所用的燃料如煤、木炭等燃烧后产生的产物中含有苯并芘,食物与这些烟雾直接接触就会被污染;此外,像熏鱼、熏肉等食材在熏制过程中本身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,特别是在烧烤时,烤肉滋滋冒油,滴下的油滴中苯并芘的含量是肉本身的 10 至 70 倍。
路边晾晒过的食物:苯并芘不仅存在于汽车尾气、沥青以及吸烟所释放的烟雾当中,还可能会附着在晾晒于马路边的食物上。有些人习惯将食材铺在报纸上或用报纸包裹,而报纸油墨中的炭黑所含苯并芘含量较高,当油墨未干透的纸与食物接触时,就容易使食物沾染苯并芘。

虽然一些油炸、烧烤类食物在高温烹调下会产生强致癌物,但这并不意味着吃了就一定会患癌,偶尔解解馋并无大碍。
不过,为了身体健康,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贪恋那焦香酥脆的口感,在食用时应将食物烤糊发黑的部分去除。在日常做菜时,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食材预先处理:在进行煎炸烧烤时,应尽量选择油脂较少的瘦肉,如里脊肉等,并提前用洋葱、大蒜、柠檬等进行腌制;食材可以先焯水预热,煎炸烧烤的肉类可先煮到半熟,这样能缩短正式高温烹煮的时间。
控制油温:家庭烹饪时,油温最好控制在 120℃至 180℃的中温油状态。当油面波动,向四周翻并微有青烟冒出,筷子在油中周围气泡变密集但无响声,食材下锅后周围产生大量气泡并伴有哗哗声时,此时的油温差不多就是五六成热的中温油;另外,要采用热锅冷油的方式,不要等到油热得冒烟了再开始炒菜,因为此时油温很可能已经达到 200℃了。
改进加工方式:应尽量避免使用明火烧烤,可选择电烤的方式;若一定要用炭火烧烤,需注意尽量不要将食物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制,可以用锡纸包起来。平时可多选用蒸、煮、拌、白灼等烹饪方式,这些方式温度相对较低,能够保留食材中更多的营养物质。
保持厨房卫生:不要反复使用同一锅油,炒完一道菜应更换新油再炒下一道。每做完一道菜都要及时刷锅,特别是在煎炸完后,一些锅垢中也会存留致癌物。做菜时要全程使用油烟机,炒菜结束后继续开 5 分钟,烧烤时则要注意通风良好。

用药咨询、饮食指导、免费答疑,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18380396936